有运动盛事,就一定会扯到“运动员”“兴奋剂”这两个关键词,其实,历史上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不在少数。 
1988年汉城奥运会,“人类第一飞人”本·约翰逊以9秒79的成绩夺得男子100米冠军、打破世界纪录,赢得了这场被称为“世纪之战”的比赛。 然而,不到3天之后,约翰逊就因兴奋剂尿检不合格跌落神坛。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怒批其为“欺骗全人类的骗子”,金牌最终归于第二名,美国选手卡尔·刘易斯。 
1991年1月11日,加拿大多伦多,加拿大短跑名将本·约翰逊进行兴奋剂测试 戏剧性的是,15年后,卡尔·刘易斯遭到揭露:美国奥委会长期包庇和纵容他服用禁药,以提高比赛成绩。 一场世纪之战,最终化为一地鸡毛。
兰斯·阿姆斯特朗,美国职业自行车运动员,他在1992年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却在1996年身患癌症。 1997年却重返赛场,在接下来参加了10次环法大赛,并且取得了七连冠,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英雄。 
但是在2012年,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却宣布剥夺阿姆斯特朗曾经取得的七连冠,拉姆斯特朗也因为兴奋剂走下了神坛。 我国对使用兴奋剂一直持坚决反对的立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规制。 1、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一次将反对使用兴奋剂纳入到国家法律范畴。 2、1998年12月国家体育局颁布《关于严格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行为的规定(暂行)》,成为我国处罚使用兴奋剂行为的基本法规。 3、2003年国务院通过《反兴奋剂条例》,对含禁用物质的药物生产、销售、进出口、使用、处罚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有许多小伙伴们好奇兴奋剂是不是毒品呢? 
有不少人把兴奋剂和毒品混为一谈,因为毒品也存在一定的兴奋作用。 兴奋剂主要是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服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兴奋剂药物-刺激剂类,如今通常所说的兴奋剂不再是单指那些起兴奋作用的药物,而实际上是对禁用药物的统称。 毒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兴奋剂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将“兴奋剂”定义为:“竞技运动员使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以非正常量及不正常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的或不正常的方式提高竞技能力,即被认为使用兴奋剂。” 兴奋剂与毒品的区别 动机不同:服用兴奋剂主要目的是加强人体精神刺激,提高竞技时的兴奋性;吸食毒品的主要目的是一种新鲜感、刺激感,并且具有很强烈的主观意愿。 程度不同: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一般不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但是服用毒品的人群会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感。 群体不同:使用兴奋剂的主要人群是竞技运动员,还包括少数病人;而吸食毒品的人群没有特异性,吸食的主要场所来自于KTV等娱乐场所。 
不同比赛项目对兴奋剂的需求 兴奋剂在短时间提高身体机能的同时,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隐患,甚至威胁生命,兴奋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率紊乱,甚至猝死。 服用兴奋剂不一定等于吸毒,但是,无论是毒品还是兴奋剂,都对生命健康有着重大危害。为了追求数字和奖牌去伤害身体、打破公平的行为,对不起任何一个秉承奥林匹克精神奋力拼搏的人。 让我们持续坚持纯洁体育,健康体育,对兴奋剂和毒品坚决说“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