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网络一线牵,
珍惜这份缘 当下各种社交平台 已经成为年轻人 结交新朋友的“主战场”。 
近日,警方接到求助, 一位男子和女网友成功“奔现”, 却不料有了一次“细思极恐”的经历。 报警男子姓江,江先生和网友杨女士在某社交平台相识,杨女士自称比江先生小三岁,在太仓一家工厂打工。在聊天中,两人逐渐熟络起来,相约线下聚餐。 聚餐原本很顺利,饭后二人前往宾馆,但就在不知不觉间,江先生突然迷迷糊糊陷入睡眠,等他一觉醒来,自己和衣躺在床上,感觉头痛欲裂,也无法站稳,有关聚餐的记忆十分模糊。 等清醒过来后,江先生发现自己的手机以及价值上万的金项链全部不翼而飞。 民警立刻带江先生前去抽血检查,经过苏州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进行鉴定,江先生的血液内含有艾司唑仑,这种成分常见于安眠药内。 
最终,江先生回忆起,自己曾喝过一瓶可疑的功能饮料,警方也立刻意识到,饮料中一定有猫腻。 事发第二天,民警将女子杨某抓获,在杨某家里发现江先生的项链和手机,她的背包里也存放着安眠药。 杨某交代,因为自己经常失眠,就从医院开出安眠药,想到最近手头不宽裕,于是决定铤而走险。 
事发当晚,她悄悄拉开饮料的拉环,将安眠药投入其中,毫无防备的江先生饮用后,很快就在宾馆睡着。 目前,杨某因涉嫌盗窃,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安眠药(镇静催眠药) ——艾司唑仑 我们一般所说的安眠药,指的是“镇静催眠药”,是一类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而达到缓解过度兴奋和引起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药物,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硫喷妥钠等。 2、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安定)、氟西泮、劳拉西泮、三唑仑、艾司唑仑等。 3、其他类: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等。 此类镇静安眠药物不良反应众多,长期服用危害极大,可产生依赖性与成瘾性,停药可产生戒断反应,巴比妥类药物还可导致宿醉效应,因此在非必需的情况下,应避免通过服用安眠药物来改善失眠症状,在必需服用安眠药物时,也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使用。 
此外,安眠药物均属于国家管制药物,其中司可巴比妥、三唑仑等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不允许零售,地西泮、巴比妥、唑吡坦等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只有在经批准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才能销售,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药店是没有经营此类药物的权限,一般在药店也买不到安眠药物。 “是药三分毒”,对于这些特殊药品来说,最主要的“毒”就是成瘾性。药物和毒品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量的控制:恰当合理使用就是治病的良药,超量滥用就是害人的“毒药”。 粤虎在这里提醒大家: 在陌生场合或与陌生人见面时,大家务必提高警惕,手中的饮料等食品,一定要保持在自己可见的范围,遇上紧急情况,及时报警求助。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