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广州番禺的余女士发现,5岁的女儿从大儿子书包里,拿了瓶可乐出来玩。她仔细一看,包装之下竟然是一款非食用的玩具。 

这瓶写着“来口可乐假水”的东西,实际上是一款水晶泥玩具,外包装连同里面的物质,与真正的可乐几乎一模一样,虽然标识上写着“无毒但不可食用”、“三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等字样,但家长担心,年纪小的孩子不识字,分分钟中招! 
余女士说,这个玩具是12岁的大儿子,从培训班老师那拿回来的。事后,培训班老师也觉得不妥,向家长公开道歉,表示不会再提供这种玩具。 
在网购平台上搜索“假水”,能找到多种同款的水晶泥玩具,其中用各式饮料瓶做包装的多达十几种,有的店铺月销量过千。但在商品信息上,就未标明生产厂家和制作配料。 

一瓶看似正常包装的“可口可乐”其实,大有玄机 
毒品伪装分类
1.奶茶 
这类毒品的外形与真正的奶茶极度相似,遇水即溶,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会发生改变,甚至香味都十分相似。此类新型毒品迷惑性很强,毒品效果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成分是氯胺酮等,作用与K粉、冰毒相似,服用后极度亢奋,容易上瘾。 2.糖片 
这种“糖果”,色彩鲜艳、包装花哨的外表下却是摇头丸。 3.跳跳糖

曾经风靡一时的零食跳跳糖是80、90甚至00后的童年回忆。不过,这种“跳跳糖”可不是零食,而是毒性极大的毒品!毒品“跳跳糖”遇水即溶、即冲即饮,口味与各种饮品混合后都不会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相似,且后劲很强,喝一次大脑连续两天都会处在兴奋当中。 4.巧克力

包装粗糙简陋,包装带上没有任何品牌,但这可不是普通的巧克力,而是犯罪分子用大麻熬成的油参制成的巧克力。这种“巧克力”中含有大麻酚成分,吸食大麻过量会损伤身体手脚颤抖、心跳加快、头脑昏觉、反应迟钝、短期失忆。如果长期吸食,后果更加严重! 5.饼干 
犯罪分子将毒品混在烘焙原料中制成可爱的曲奇饼干模样,以此躲避公安盘查,方便运输、售卖,让人防不胜防。 6.邮票

这种看上去非常可爱的卡通“邮票”,其实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致幻剂LSD,学名称为麦角酸二乙酰胺。LSD只需100微克(相当于一粒沙子1/10的重量),就能让人在视觉、听觉和记忆上产生幻觉,长期大量吸入还可能会出现急性精神分裂,让人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想要轻生。
父母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第一,识物。上面提到的这些新型毒品要看清楚了,别误入贩毒分子套路。 第二,识人。陌生人带你尝试新鲜事物,无论是什么,一律拒绝。 第三,识环境。酒吧、迪厅、KTV,是第三代毒品交易的高频场所,能不去尽量不去。在外吃饭,除了跟家人,如果中间离场,回来后饮料要更换,防止被人下药。 第四,警惕意识。时刻保持警惕,直觉不对,随机应变,宁可误判,也要好好保护自己。 |